百舸爭流,奮楫者先——我院心內科成功開展兩項介入新技術
來源:醫生在線 時間:2020-10-30
病例一:心內科介入手術團隊成功完成首例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術
近日,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心內科介入手術團隊順利完成首例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術。術中、術后采用血管內超聲(IVUS)對冠脈病變及植入支架進行評估,效果滿意?;颊咝g后無不適,現已出院。
患者王先生,33歲。行冠脈造影術發現左回旋支嚴重狹窄,附二院心血管內科王偉教授、李吉林主任組織治療團隊對其病變進行深入分析、反復討論后,考慮患者年輕,適合植入可吸收支架。在王偉教授的指導下,由李吉林主任、張長翼副主任醫師及王懷文主治醫師組成手術團隊負責實施手術,通過IVUS(血管內超聲)影像分析,確定了病變大小,長度等參數,然后成功在左回旋支局限病變處植入NeoVasBRS支架一枚,手術順利,術后再次復查IVUS確認支架位置,效果滿意。
術前圖像
術后圖像
目前國內普遍使用的是第三代金屬藥物洗脫支架(支架被藥物浸泡過),這種支架一旦植入,就要和患者的身體終身相伴,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及并發癥。生物可吸收支架是新型第四代支架,和金屬支架不同的是,完全生物可降解支架是用一種特殊的材料制成的,在打開阻塞的血管后,可隨著時間溶解,不會在病人的血管里留下金屬支架,支架內血栓發生率極低,術后再狹窄概率極低,而且植入后服藥時間短,不影響血管自身功能,能使血管恢復較多的自身功能和運動能力。
生物可吸收支架的適用范圍主要包括:穩定性冠心病或中低危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參考血管直徑2.75~3.75mm之間的病變、預擴張效果滿意的無鈣化或輕度鈣化病變、分支血管直徑不超過2.0mm的分叉病變、長度≤20mm的病變。韓雅玲院士認為,生物可吸收支架(BRS)是一項令人鼓舞的新技術,已初步表現出了良好的治療效果和樂觀的應用前景,可在支架降解吸收后解除支架對血管彈性的束縛,避免了金屬長期留存體內,長遠意義上實現了介入無置入,尤其適合年輕患者和對金屬過敏的患者。因此,可降解支架進入臨床將造福更多的冠心病患者。這項技術的開展,也標志著我院冠脈支架植入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病例二:心內科成功完成首例右側遠端橈動脈穿刺置管術
9月7日,在李吉林主任指導下,王貸明主治醫生、王懷文主治醫師共同配合,為一例老年患者實施首例右側遠端橈動脈穿刺置管術?;颊咝g后反應良好,無發生穿刺相關并發癥,已順利出院。
穿刺置管——
術后包扎——術口恢復
常規穿刺的橈動脈為腕管所包繞,毗鄰橈神經,一部分患者在接受橈動脈穿刺介入手術后會感到手腕甚至前臂脹痛不適,嚴重者可能對手部功能造成不可逆的影響。遠端橈動脈(手背的鼻煙窩動脈,稱為“遠端TRA”或“鼻煙窩途徑”)可作為傳統前臂橈動脈的替代,是目前領域探尋的一條更安全、更舒適的新的介入路徑。其優勢是提高了患者的舒適性,方便及更短的止血時間。同時,遠端TRA在止血加壓時,即使萬一遠端橈動脈閉塞,具有潛在的保護及保持前臂前向血流,也可減少逆向血栓形成的風險。
附二心血管內科是我市臨床重點???,擁有一支技術精湛、經驗豐富的技術隊伍,已成為粵東地區重要的心血管病醫療、科研和教學中心之一。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千帆竟發,勇進者勝。由李吉林主任領導的心內科團隊,銳意進取、勇于創新,緊跟國內外醫療??瓢l展新資訊,積極拓展越來越多新技術,努力為周邊地區病患提供更加效果很好優質的醫療服務,很大程度地惠及于民。
(供稿:心內科)
內容推薦
醫院新聞 更多
我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疫情防控期間全力做好聽障兒童救治任務 2020-12-07 我院成功完成一例中央型前置胎盤伴植入行腹主動脈球囊阻斷術并成功為患者保留子宮 2020-12-07 新鏡界,攀高峰——我院內鏡中心成功開展首例經口內鏡下食管括約肌切開術 2020-12-07 我院內鏡中心成功開展經內鏡粘膜下隧道腫瘤切除術 2020-12-07 我院血管介入科聯合多學科成功救治一名巨大腹主動脈瘤并破裂出血患者 2020-12-07 直面危重病例——附二院兒童醫院成功開展食管閉鎖合并肛門閉鎖新生兒手術 2020-12-02 我院內鏡中心成功開展經內鏡粘膜下隧道腫瘤切除術 2020-11-18 我院血管介入科聯合多學科成功救治一名巨大腹主動脈瘤并破裂出血患者 20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