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心內科聯合多學科順利完成首例TAVI新技術
來源:醫生在線 時間:2020-10-30
9月18日上午,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心內科聯合多學科組成心臟手術團隊順利開展首例經導管主動脈瓣置入術(TAVI)?;颊咝g后恢復良好,現已轉出CCU至心內普通病區進行康復后續治療。心內科再獲突破,又成功實施一項重大高難度心臟診療新技術。
患者張先生,68歲,因反復呼吸困難4年,一周內情況加重,于9月4日收入心內科,經完善各項檢查后主要診斷為:心臟瓣膜病、主動脈瓣重度狹窄,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心內科李吉林主任組織科室集體對其病變進行深入分析、反復討論后,考慮該患者年紀大、病情復雜,進行心臟外科開胸換瓣手術存在極高風險,經導管主動脈瓣置入術(TAVI)是目前較好的選擇。
極小的創傷帶來更快的恢復,這是TAVI手術的很大的優勢,同時手術難度及風險也更高。為了順利開展TAVI,醫療團隊事先制定周密的診治計劃。9月9日,李吉林主任率隊前往中大一院進行針對性學習交流。醫院也高度重視此次手術情況,在9月15日,由陳業晞副院長主持,醫務科牽頭,心內科組織聯合多學科召開術前準備溝通會議。陳業晞副院長表示要全力以赴協助手術開展。麻醉科負責做好患者插管上機及術后復蘇事宜;導管室備好手術物品及調節好機器;超聲科心臟超聲骨干全程守候,ICU的ECMO(體外膜肺氧合)團隊在導管室候命后備;CCU集合專門醫護團隊及單間病房。9月16日上午李吉林主任在CCU再次組織相關主要醫師進行排兵布陣。
9月18日上午,手術聯合團隊成員們準時集結到位。導管室內同時擺放了麻醉設備、心臟超聲設備、除顫儀、呼吸機、主動脈球囊反搏機及ECMO(體外膜肺氧合),以預防在發生緊急事件時能盡快進行處理,以保障及提高手術安全率。大家有條不紊,各環節密切配合。手術用時2小時順利完成,術后1小時,患者順利脫離呼吸機支持,恢復清醒,各項生命體征平穩,予送至CCU嚴密監護治療。截止目前張先生現已轉出CCU至心內普通病區進行后續康復治療。
附二院心內科聯合多學科成功完成首例TAVI新技術,使得我市及周邊市民在家門口就可接受此類高精尖手術治療,免去到省城大醫院就醫的車馬勞頓及大幅節省醫療費用,也標志著附二院醫療團隊給周邊地區民眾健康提供保駕護航的承諾信守以及敢為人先的責任擔當。
拓展閱讀:
TAVI是目前介入心臟病學一個新的突破,指通過股動脈送入介入導管,將人工心臟瓣膜輸送至主動脈瓣區打開,從而完成人工瓣膜置入,恢復瓣膜功能。手術無需開胸,因而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然而這種介入手術的操作非常復雜,且需要心內科、心外科、導管室、影像科室、超聲科、麻醉科和重癥監護、護理等多科室共同組成的多學科心臟團隊共同協作,并對該團隊的臨床經驗、技術能力、整體配合等要求嚴苛。高難度的手術,加上高標準的要求,使得國內只有少數醫院才可開展此項手術。所以,TAVI幾乎代表了心血管疾病微創手術領域目前的很高峰,更是從側面可以反映出一所醫院整體的醫療技術水平。
主動脈瓣狹窄是心臟瓣膜疾病的其中一種,當主動脈瓣狹窄變得嚴重時,可能出現心絞痛,心力衰竭,暈厥等癥狀。嚴重的主動脈瓣疾病是危重的心臟病之一,出現癥狀后,平均生存時間僅為三年左右,在老年患者中進展更快,想要挽救生命,改善生活質量,置換瓣膜是僅有有效的辦法。
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發展趨勢,瓣膜退行性病變發病率不斷增加,其中主動脈瓣狹窄已逐漸成為常見的瓣膜性心臟病。對嚴重主動脈瓣狹窄患者,外科主動脈瓣置換術曾經是僅有可以延長生命的治療手段,但患者常因各種原因而禁忌手術或者害怕手術。發達國家的統計表明,約1/3的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患者因為手術風險高或有禁忌癥而無法接受傳統的外科開胸手術。對于這些高?;蛴行耐饪剖中g禁忌的患者,現在經導管主動脈瓣置入術則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TAVI早開始于2002年。新近研究表明,對不能手術的嚴重主動脈瓣狹窄患者,TAVI與藥物治療相比可降低病死率46%,并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科室:心內科
負責人:李吉林
撰稿人:袁永紅)
內容推薦
醫院新聞 更多
我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疫情防控期間全力做好聽障兒童救治任務 2020-12-07 我院成功完成一例中央型前置胎盤伴植入行腹主動脈球囊阻斷術并成功為患者保留子宮 2020-12-07 新鏡界,攀高峰——我院內鏡中心成功開展首例經口內鏡下食管括約肌切開術 2020-12-07 我院內鏡中心成功開展經內鏡粘膜下隧道腫瘤切除術 2020-12-07 我院血管介入科聯合多學科成功救治一名巨大腹主動脈瘤并破裂出血患者 2020-12-07 直面危重病例——附二院兒童醫院成功開展食管閉鎖合并肛門閉鎖新生兒手術 2020-12-02 我院內鏡中心成功開展經內鏡粘膜下隧道腫瘤切除術 2020-11-18 我院血管介入科聯合多學科成功救治一名巨大腹主動脈瘤并破裂出血患者 2020-11-18